郑也夫教授对话人文学子——记人文社科学院第91期人文沙龙

发布日期:2015-09-25 10:25:00 点击:[ ]
       2015年9月24日下午6:30,人文学院的同学们准时来到B栋306,与刚刚从北京赶来的郑也夫教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无主题讨论。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文革期间做过8年知青,后考入大学,曾相继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代表作有《阅读生物学札记》《神似祖先》《吾国教育病理》《科场现形记》、《城市社会学》《信任论》等。       开场伊始,郑也夫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退休以来的生活,他表示除了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之外,自己的生活变化不大,依然是读书、思考、写作,并透露自己的新作即将于近期出版,他在书中阐释了“文明是副产品”这一命题。
       随后,讨论会进入自由发言环节。董明坤同学首先提出了一个热点问题——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换头术引发的争议,讨论会的气氛迅速调动起来,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换头术挑战了人类的伦理底线,有的同学认为换头与换肾等并无本质区别,郑也夫老师则点拨大家从社会学理论的身份认同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即换头之后是否还是同一个人,他自己和其他人如何界定其身份。程炜林同学提出了一个时下的敏感话题,询问郑也夫老师对同性恋的看法。郑老师不拘一格,从生物学的角度谈起,指出同性恋在动物界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同性恋在缓解雄性争夺配偶的矛盾、锻炼雄性生育能力、增进群体感情等方面都具有正功能,而后又指出同性恋在人类历史上最初也很常见,只是后来逐渐被“污名化”了。并且,郑也夫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独到的观点,“从学术的角度讲,同性恋只有一个问题是难以解释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人只能同性恋不能异性恋,而这种纯粹的同性恋在动物界并不存在,其基因也不可能通过遗传传递下来。”
       此外,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如何解决中国性别比失衡引发的婚恋问题”“黑社会组织是否具有一定的正功能” “如何看待当下中国教育的各种问题”“高校教师该如何协调科研和教学两种任务的关系”等。郑也夫老师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从社会学、人口学、伦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同学们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拍案叫绝。在发言中,郑也夫老师还特意提醒大家一定要多读生物学的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对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讨论会现场,同学们十分热情,都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原定一小时的讨论会直到8点才结束。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讨论会大家参与度很高,收获很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郑也夫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当面交流。(文/王茂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