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新生迎来了第一次校外集体活动——参观广州黄埔军校、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
早上八点,在人文学院艾彦、陈娇娇、潘乐文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全体新生乘车前往广州市黄埔区。由于很多新生来自北方,对于途中车窗外高大的棕榈、气根摇曳的榕树等南方特有的景致新奇不已。
到达黄埔军校已近正午,步行少许,抬头便见欧陆风格的校门上,篆刻着谭延闿先生题写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校门前的空地上,集合了一群正在军训的初中生,稚气未脱却表情认真,口号响亮,步伐矫健。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时值民族危亡之际。作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黄埔军校英雄辈出,自黄埔军校创办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几乎所有战役中,都能看到黄埔人的身影。他们曾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也曾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兵戎相见,决战疆场。
在黄埔军校英烈馆,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了黄埔军校的重要毕业生。在他们当中,既有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又有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既有宏篇巨著流传后人的文史俊彦,又有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既有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又有政见分歧光荣献身的悲壮英烈。其中,“布衣元帅”徐向前,“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元帅叶剑英,“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等的故事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埔军校的传奇之处不仅在于其培养了数以千记的军事英才,更在于它与民族命运的密切相连。黄埔军校跌宕传奇和民族兴衰、时代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 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20世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黄埔军校史迹厅内,同学们了解了黄埔军校从筹备、创办,到历经国共合作分裂、广州起义的沉浮岁月,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题写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背后的殷切期望。
参观结束,同学们在黄埔军校校门前合影,这画面不禁令人想到:北大精神与黄埔精神有着何其多的共同之处:在北大的百年历史上,无时不刻不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英才辈出的北大人在各个领域砥柱中流。北大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情怀也与黄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胸襟不谋而合,这些相似之处都使本次参观变得更加意义深远。
下午,同学们来到此行的第二站——东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历史遗迹、三维重构等手段生动地还原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虎门销烟的场景。清朝统治后期,为了彻底肃清鸦片对吾国吾民的荼毒,林则徐在广州实施禁烟,其“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的虎门销烟令光绪皇帝都御笔朱批“真乃大快人心之举”。翔实的历史资料让同学们对这一揭开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序幕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生动的感知,也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气节感染。 参观结束之际,同学们在林则徐先生的铜像前合影留念,并向这位民族英雄致以深深的敬意。
无论是黄埔军校的报国情怀,还是虎门销烟的救国壮举,都为2011级新生带来了爱国教育的宝贵一课。正如学院行政老师所说:“如果作为普通人,爱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那么作为北大人,爱国则是基本的品质。”每个时代或许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但所需的时代精神却如此相近,新时期的北大人也将秉承爱国精神继往开来,奏出时代的强音。(文/杨帅,图/李昕琳、张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