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不要让孩子成为“敲门砖”——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之“中国教育的危机”

发布日期:2012-03-12 08:46:00 点击:[ ]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然而,我国的教育现状却与这一信念背道而驰:素质教育成为噱头,职业教育成为鸡肋,在校生厌学情绪严重,毕业生无处安家立命,中国教育不仅成为诸多社会问题的内因,而且自身也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危机。
    3月10日下午,本次由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协办的“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邀请到了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为广大读者举行了一场名为“中国教育的危机”的讲座,当天的讲座聚集了许多关心教育的读者,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教育的扁平化导致当代中国难出大师”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和文化繁荣,失败的教育于人类而言是毁灭性的灾难。令人沮丧的是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校园建设日益奢华,但是教育成果却让人无法面对。
    郑也夫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就说到:“我们的教育只是在让孩子们获得单一的社会认同,名利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呆板的应试教育里丧失了活力,成为一块块没有自主性没有创造力的敲门砖。”
    郑也夫教授认为现代教育的硬伤是“扁平化”,教育系统试图让资质不一、兴趣各异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标准,其结果是泯灭了他们独特的潜力,阻隔了他们成为某一领域杰出人才的道路,最终导致他们痛苦的人生。“前两年兴师动众的素质教育并不是挽救中国教育的灵丹妙药,因为在如今竞争无处不在,在一切以考试为本的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素质教育都会变形扭曲为应试教育,孩子们在无数的考试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中国难出大师。”

 
“教育自然化在于尽早完成人才分流”
   “职业教育存在于世界各国,其中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较早地对适龄儿童进行了分流,从整体上缓解了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
    郑也夫教授在此例举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德国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上大学的就进入文法中学,其余的孩子就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职业技能,成为优秀的技工人员。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技能传授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并且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德国培养出的技工人员的素质十分高。”

    中国职业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首先,孩子缺乏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被家长和社会所捆绑,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其次,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蓝领大军收入低,无尊严,使得学生们对接受职业教育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一名技工就是人生的失败;最后,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与板结现状,使得农村孩子的“朝圣之旅”只剩下考大学这一条路,职业学校无人问津。
 

   “人们批评现在的教育使得孩子们都被异化为考试工具,成为高分低能的悲剧人物,这就是我们没能及早地对人才进行分流导致的后果。”郑也夫教授在讲座中如此说道。
 
    郑也夫教授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表示,中国教育之所以乱象丛生是因为如今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使得教育背离了原本的理性和科学,变得功利与盲目,成功的教育在于使学习自然化,应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学习,喜欢思考,而不是把它们变成一块块的敲门砖。讲座的最后,郑也夫教授还和现场的听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在紧张严肃的讨论之后,此次名家讲座活动落下了帷幕。(图、文/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