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于北广毕业后,姜诗明进入央视扛起了摄像机,从助理记者一直做到了高级记者,也从记者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制片人。22年,他始终专注于经济报道,几乎见证了30年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瞬间。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以记者的勤恳和机敏、制片人的睿智和沉稳,让大家体会到了记者的艰辛和责任、领悟了新闻策划的流程和方法、感受了经济节目背后的故事……“只要走对了路,就不怕路远”。姜诗明先生最后的这一句寄语,仿佛既是说节目策划,更是在说人生。
记者不易做
一首周杰伦作曲、经济频道填词的《记者很忙》的暖场歌曲,让模拟法庭内的气氛立马变得活跃起来。这首改编自《牛仔很忙》的妙趣横生的歌曲,博人一笑的同时却也道出了记者的艰辛。“负面报道被抓到,我也绝不求饶,但只能打脸不能砸机器”。这句调侃的歌词背后,是记者新闻工作艰难的写照之一。而记者不易做,不仅在于负面报道采访环境的恶劣,还在于内部激烈的竞争。姜诗明先生介绍说,在央视连续两个季度收视倒数第一的节目,将直接面临淘汰的命运。而该节目的制作人,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也得告别制作人岗位。
然而,他在这一行一做就是22年,且丝毫没有终止之意。可能,另一句歌词能够解释他的这种坚持——“正义需要我,记者很忙的!”。从“质量万里行”到“315”晚会,他身体力行地为百姓做着实事。他开玩笑说,电视节目要满足“二老”的需求,一是老板,即符合中央的舆论导向;二就是老百姓。尤其要符合老百姓的需要,节目才有存在的价值。
策划的“COST”
节目能让百姓喜闻乐见,策划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调侃赵本山的小品《策划》开始,姜诗明先生将大家领进了此次讲座的主题——电视节目及报道的策划与创新。他用“COST”这个单词,概括了策划的四个要素:Creative(创造)、Organization(组织)、Strength(实力)、Time(时间)。
作为策划基础的“创意”,姜诗明先生将其形象地解释为“透过复杂性的思考和建设性摩擦,让我们离地飞翔又能安全降落的力量。”这句话虽短,却含义丰富。他强调了创意要广泛收集、了解信息,这样才能有“复杂性的思考”;而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建设性的摩擦”;“离地飞翔”代表着走出俗套,而“安全降落”意味着创意不应是空想,而要有实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姜诗明先生也介绍了策划的基本步骤: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头脑风暴—制定计划—调查修正—实验试行—总结评估。
策划五大方法
在实际运用的层面上,姜诗明先生还给大家介绍了策划的五大方法。这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案例教学课:台上的他激情洋溢地站了起来给大家讲解,而旁边的大屏幕上则选择性地播放着《中国财经报道》有代表性的片段,佐证着讲解的内容。大家也透过屏幕,看到了好的新闻节目背后策划的力量。
“选题会不需要答案,需要的是问题”。“提问法”,是姜诗明先生介绍的第一种策划方法。而“坐标法”,则更适合纵向研究新闻事实,讲求建立一个坐标系,梳理逻辑线索、整合相关知识、研究历史背景、用足现有条件。比如在石油价格攀升时的一期节目《油价大赌局》,就探讨了国际油价高企的前因后果。而“关键词法”,可以分析出新闻中令人感兴趣的“点”。比如针对当前金融海啸的《华尔街这些事》,就抽取了“制造、赢家、输家、救赎、智慧”这些关键词进行事件解读。“比较优势法”指从发挥自身优势的角度想办法,就经济频道而言可以借助其丰富的经济学家资源;而“避实就虚法”则可以从焦点新闻的周围寻找新的创意点。《我的家乡在四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访北京的四川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人民对四川灾民的帮助。
最后,姜诗明先生着重强调了新闻策划不可走入误区:如脱离实际,制造假新闻;忽视定位,导致新闻庸俗化;以及形式主义和采取媒体本位的视角。“宁要真的假,不要假的真”,姜诗明先生的这句话,和“只要走对路,就不怕路远”一起,回响在听众给予的热烈的掌声之中。(文/朱佳、图/崔新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