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18点30分,第88期人文沙龙在B栋306顺利召开,人文社科学院佟新老师做客沙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同学们就职场中的性别分化以及两性的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大学城三校学生到场聆听,与佟老师展开对话,现场气氛热烈。
佟新老师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学、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在性别研究以及职业发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开场伊始,佟老师带领同学们思考了职业发展的定义是什么。有同学表示职业发展是工作经历,有同学认为职业发展是工作能力以及处理事务能力的增加。佟老师将职业发展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获得经济资本的能力,增加人力资本,提升文化资本以及通过自身能动性实现增加社会资本。佟老师表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职业发展的社会资本积累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女性应当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提高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努力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而后,佟老师指出每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面临的“时间问题”。人的一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人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如现代职业女性面临着“最佳生育期问题”。佟老师表示“最佳”“最合适”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通过制定相应的指标对女性造成了“压迫”。“最佳生育期”这个概念本身是值得商榷的,这个概念是对于男性还是对于女性而言,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子女而言,是生理角度还是心理角度,以及在不同个体间是否存在差异性,这个概念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模糊性。佟老师带领同学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于一些社会主流话语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这对在场同学的启发性很大。
在讲述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之后,佟老师提出了职业目标实现的“路径问题”。美国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职业锚”或者说职业规划对于职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佟老师在认真倾听了在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的各抒己见之后,她强调了职业规划对于职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佟老师指出个体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然后将自身的生涯划分为几个大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目标进行清晰化,然后再分解为生活中具体实现的小目标。同时佟老师也指出时间的规划应当因人而异,在清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一定将生活过于标准化以致产生对于生活的焦虑感。接着佟老师用具体的生活案例介绍了个体是可以通过对职业或者生活的规划调和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实现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如何构建与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年轻女性出入职场面临的实际困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佟老师针对这些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匪浅,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所思所得。人文沙龙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刘晓梦,图/苏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