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媒体热点 学科深度剖析——记人文沙龙83期

发布日期:2014-04-10 17:31:00 点击:[ ]
    4月8日晚7:00,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学院第83期人文沙龙活动在B栋408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着“新媒体时代的公众意见场域”的主题,从传播学、社会学和性别视角对近来热门的明星婚姻话题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传播学专业叶韡明老师、知性社社团成员苏美玲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本次活动着重突出了嘉宾“自我主持”的风格,刘能教授担当了主讲人与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也与大家分享了其难忘的学生生活。刘能老师精彩而幽默的开场使现场气氛迅速活跃了起来。
    随后,叶韡明老师从“市场营销”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战争”两个方面对近来“文章出轨”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通过用PPT展示了该事件发生的时间轴、数据表、关系网络图等,叶老师着重强调了对事件中得利者和受损者的关注。同时她也指出,报道此事件的《南都娱乐周刊》,对信息的合理布局以及对结果的预测能力都是较好的营销策略,这也引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叶老师认为,从传统媒体广播型到论坛型再到社交媒体的互动型,这一过程表现了娱乐话语权的变化,新老媒体表面上放料竞争,实则却共同促成了一场跨媒体内容的营销双赢案例,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纸媒的专业性到底在哪。另外,叶老师指出,传统媒体正处于衰老的阶段,若再不与新媒体合作,便会加速其死亡。对于未来媒体的发展,叶老师认为只有打破固有思维,积极转型,保持质量才有可能取得新的发展。最后,叶老师再次提醒,作为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应只成为媒体的“数据”,而是应该思考背后的“为什么”。叶老师的讲话既生动又具有现实意义,令在场的学生受益匪浅。

    接下去,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知性社社团成员代表苏美玲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了精彩的分享。首先结合数据和网络语言,苏美玲就“文章出轨”这一事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婚姻在男权体系下所呈现出的不平等性,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宽容男性的同时却要求女性婚内贞守以及男性出轨成本不高等方面。同时,苏美玲也指出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从男性视角审视女性”的现象,对此,她提出了去性别化的概念,并认为女性健康、真实才是最美丽的。
    刘能教授从社会学的反思性视角对本次人文沙龙主题进行了总结。刘能教授从自己的个人体验出发,强调了新媒体对生活的重要影响。但在新媒体极大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刘老师也提出了对信息膨胀的担忧。另外,针对微博大V事件,刘能教授对部分知识分子的网络选择性提出了疑问,并认为其深层次的根源值得深思。随后,刘能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观。他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夫妻关系是处于不稳定、不安全和不确切的结构中,并受到了父权制传统的影响;同时,刘能教授也提出了爱情的基本构成是“性吸引力”和“利他主义”,包括责任、道德与自我控制,这也构成了婚姻维持的必要条件。面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刘老师认为唯有“人道主义”情怀未变,他也希望大家能做善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之人。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就“公众人物的隐私性”以及“网络的公共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刘能教授和叶韡明老师也耐心详细地进行了解答。
    两个多小时轻松自由的交流,让在场的学生既了解到目前新旧媒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又使大家对于爱情与婚姻有了更多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今晚的人文沙龙活动主题新颖突出,密切联系当下热点问题,同时又与在场每一位同学的婚恋观息息相关。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要学会运用专业视角去分析当下社会热点话题,拒绝被媒体语言混淆视听;同时在爱情与婚姻中,要勇于承担起相应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秉持自我控制与道德约束。只有这样,家庭生活才会幸福和睦,社会才能有序运转。(文/王斯恬,图/杨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