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暖窗、万物齐吟,芳菲四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系列国际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旨在积极践行北大深圳“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办学理念,引导广大学子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给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国际化系列活动包括:公共英语演讲俱乐部、中荷学生交流会、英文电影经典桥段配音大赛、葡萄酒基本知识与品鉴。
序曲:公共英语演讲俱乐部
3月29日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Public Speaking Club的活动在B栋306教室举行。该活动的形式不同于我们以往参加的英语角活动,它是以提高同学们的公众英语演讲能力为目的,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学习和演讲锻炼机会。该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小组讨论、快速问答和个人演讲。主办方为每一部分都精心准备了有趣的讨论话题。
(公共英语演讲俱乐部现场)
活动当天,到场同学首先分为四个小组,对“荒岛营救”的情境话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并派出代表上台发言。大家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在快速问答环节,主办方的话题设置更是引发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比如“你能接受你未来的孩子是同性恋吗?”“你对网恋的态度如何?”等等。最后一个环节,来自2012级社会学专业的王向珣同学做了主题英语演讲。
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习英语口语与锻炼演讲能力的机会,拉开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化系列活动的序幕。
开篇:中荷学生交流会
4月19日下午,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中荷学生交流会在B栋306教室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的同学与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7位来访学生就“城镇化发展与个人选择”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交流会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是的“记名字”的热场游戏,在场同学围绕桌子坐成一圈,并积极进行互动。中荷两国的学生通过游戏很快熟识起来。第二环节是针对“中荷两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报告与讨论。在场同学表示,从中荷双方学生代表的报告中收获颇多。最后,中荷学生针对“中荷两国分别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 “个人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话题进行讨论。
(中荷学生合影)
交流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中荷两国的同学汇聚一堂,时而严肃认真、激烈争辩,时而欢声笑语、玩笑不断。到场同学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交流会了解了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开拓了眼界,增进了友谊。
高潮:英文电影经典桥段配音大赛
4月20日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岁月留声,谁主音符”英文电影经典桥段配音大赛在C栋103教室成功举办。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外籍教师Priscilla Lynne Young、汇丰商学院的外籍留学生Benjamin Pollok,作为大赛评委参与了整场比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
整场比赛共有7个团队参赛,每队1—5人不等。比赛分为自由配音展示赛、规定配音PK赛、创意配音加分赛三个环节,累计总分评出高低。三个环节的难度依次递增,可谓不断的给选手“出难题”。参赛选手精彩的配音表现、过硬的英语实力、有趣的创意使得赛场上掌声阵阵、欢笑不断。
自由配音展示赛:飚英语、秀演技。It’s show time! 文质彬彬的学子们瞬间“变身”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纷纷将大家平时喜闻乐见的电影片段搬上赛场。选手们不仅逼真地模仿出电影片段中的英文对白,而且将各种笑声、哭声、歌唱声、叫喊声等等都模仿的惟妙惟肖,赢得观众的掌声不断。选手们还各自带来了自己的“亲友团”打气助威,各个团队都毫不示弱。
规定配音PK赛:实力在,谁怕谁。比赛进入第二环节,由主办方当场播放一段英文电影片段,两队为同一段影片配音,进行PK。由于准备时间短,需要临场发挥的成分大,这个环节为选手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不过各队选手还是顶住压力上场,积极应对。
创意配音加分赛:有创意,拼到底。在这个环节,由主办方当场放映三段无声的英文电影片段,选手自选一段配音,但是配音内容需要自己进行创意改编,且不得与原有的内容相同。来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的一支代表队将《假结婚》中的“求婚”情节改编成“讨债”的段子,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
游戏环节:猜影片名,观众亦不示弱。在每个环节中间,主办方都穿插了针对观众的“猜影片名”小游戏,在场观众纷纷参与其中。很多观众都是在主持人刚刚报完题,就抢着站起来说出答案,获得全场一片赞美声,其精彩程度可谓不输选手。
(配音大赛现场)
颁奖时分:花落谁家,立见分晓。经过三轮的角逐,来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传播学专业的查正琳、路璐、刘润坤获得了团队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的李昭、杨鹏、刘心怡、王腾获得团队二等奖,国际法学院的刘幸儿、郭玉虹、赵枭获得团队三等奖。
尾声:葡萄酒基本知识与品鉴
4月26日下午,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主题为“品酒论道——葡萄酒基本知识与品鉴”的人文沙龙活动邀请到了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陈倩老师。陈老师长期从事葡萄酒行业的酒类培训、品鉴和酒会组织活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
陈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葡萄酒的定义、分类、酿造过程以及影响葡萄酒质量的因素,并利用PPT向同学们展示了酒类的分级、贮藏酒的酒窖、葡萄采摘和收割时的场景,对比了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世界葡萄酒和以德国、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旧世界葡萄酒之间在采摘、酿造、口味上的差异,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听着讲解,一边时不时发出围绕相关问题的讨论。
最有趣的要属品尝环节,陈老师亲自带来了两款酒,讲述了如何完整、得体的去欣赏和品尝一款酒,并且每个同学还需要就酒的口感,如酸度、甜度、气味、持久性等填写一张专业品尝表格,让同学们借此感受了一下品酒师的风采。
(葡萄酒品鉴活动)
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走近葡萄酒,认识葡萄酒的机会,介绍了西方的酿酒、品酒文化,让葡萄酒不再神秘,不再陌生。
四月份,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国际化风潮”的洗礼。在活动过程中,人文学子深刻体会到无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生活工作里都要“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形势”,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重视跨文化交流。
国际化不单单意味着外语水平的提高,更意味着国际化的意识、国际化的视野,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各国文化只有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才能达到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目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国际化系列活动虽已结束,但人文学子的国际化之旅刚刚启程。在全球化时代,人文学子一方面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应自觉担负起“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同时也将世界文明引进中国”的重任。(文/倪天歌,图/隋莹、闫名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