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起的哀“悦”——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冷思考(人文沙龙72期)

发布日期:2011-11-15 16:28:00 点击:[ ]
【编者按】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近一个月,逝者已矣,但这件事留给我们的自省和反思远没有结束。世道人心是本然如此,还是历经长久的摧残才坠落至此?是什么让利弊权衡压过人性的本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媒体、个人又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不仅是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重演的关键,也是找寻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的根本所在。
    11月10日,南风心理学社联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会举办了题为“奏起的哀‘悦’”主题人文沙龙,旨在对小悦悦事件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省察我们的灵魂。

一、 自然的善意
   “很抱歉将大家当成‘小白鼠’,我们设计这三个情景实验也不是要对大家进行道德评判,只是想要让大家了解,助人行为是情景的,复杂的,受各种因素影响……”南风心理学社的同学解释他们设计的三个情景实验。
    在沙龙开始前,心理学社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情景:需要扶起的自行车,需要捡起的垃圾桶,以及需要帮助的搬椅子的同学。由于实验设计得不够严密,使得路过的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实验情景,很少有同学实施帮助,只有一名来自11级社会学的牛家儒同学在满手拿着矿泉水的情形下,弯下身扶起了倒在路边的垃圾桶。在后来谈及当时的心理活动时,他说当时什么都没有多想,就是要拾起来。心理学家表明,情景、需要帮助人的特征、助人者的心理状态……都会对助人行为产生影响。“我们不是要模拟小悦悦事件,只是想让大家看到助人行为是复杂的,这也许会为这件事的讨论提供新的视角”南风心理学社社长彭唯补充道。
    也许,善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精打细算,它来自于人内心深处最简单的直觉。

二、 “你会去救人么”
    主持人将小悦悦事件与近期发生的彭宇案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当下,有许多见义勇为的人在事后反而被认定为肇事者,这会不会是人们去施救的顾虑所在,“如果是你,你会去救人么?”大家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探讨主持人抛出的这一问题,有同学认为是否去施救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更是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国家立法保护施救者的利益是必要且亟需的。当然,也有同学强调,立法保证主要是要消除外在因素对我们助人行为的限制,对每个社会向善还抱有期待的人来说,善行是自觉的,不受利弊权衡限制的。
三、 媒体角色
    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到了媒体责任感的丧失造成了社会恐慌,进而妨碍了人们的助人行为。“媒体不是在报道事件,而是在消费。”也有同学认为媒体不可能在事事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可是人们大都是从媒体来认识世界的,媒体有必要向人们呈现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媒体监督,批判,我们也需要透过媒体看到社会上的一种积极温暖的力量”。

    不论怎样,我们看到小悦悦这一类事件过后,人们在进行越来越多逼近内心与外在机制的省察,他们与所有对社会向善抱有期待的人一起,点亮了一线天光,让我们看到人性之善,它如此自然,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