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康德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震颤着我的心灵:一是头顶灿烂的星辰,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所说的崇高的道德法则,就是我们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我规范。而在现代社会中,规范个人和社会行为的,除了道德准则之外,还有法律。那么,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如何用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呢?
2011年11月29日晚,人文社科学院第三届交叉学科高端对话围绕这个问题于模拟法庭展开讨论。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老师及社会大众了解并参与其中,本次活动特别采用了网络微博直播的方式,迅速、及时地将活动现场情况通过网络发布。同时,利用“微博上墙”将现场观众及网络关注者们的微博留言及讨论实时呈现,使包括主持人、嘉宾在内的所有参与者们的互动更直接、更便利、更迅速且范围更广。值此深圳研究生院十周年院庆之际,这场高质量、新形式的学术对话活动更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精心准备,为其献上的庆生礼物。

参加对话活动的嘉宾有网络舆论领袖、深圳“网络三剑客”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SZTALK沙龙总召集人、深商研究会秘书长金心异,中国律师协会会员、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素珍,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深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代)、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深圳市基督教深圳堂主任牧师蔡博生,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及部分老师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借由一则时事热点——深圳市法制办和市综合办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联合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助人者原则上免责的规定——引出了讨论主题: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的交互困境。面对这一问题,在场嘉宾都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珠联璧合 or难兄难弟
从震惊全国的“彭宇案”到举国神伤的“小悦悦”,中国人第一次忧心忡忡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老人扶还是不扶,好事做还是不做?人们发现在中国的当代语境中,道德变得苍白无力,法律变得面目可疑,似乎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满怀信心地生活下去,那么,法律与道德这两个常常用来量度人事、判断是非的金石又是什么关系呢?
网络舆论领袖金心异认为,法律与道德本该互补,成为约束社会的强有力的力量,而今却是一对自顾不暇的难兄难弟。他认为现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的约束有些无力,而法律本应声张的正义也一再地受到挑战。

刘素珍律师认为这实际上是中国在转型期所面对的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特殊局面。在这一时期,我们既要对现状保持警醒的心态,也要对它抱有积极乐观的期望。法律与道德在交互运行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挣扎,但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的长远结果是值得被期待与肯定的。

在这一点上,蔡博生牧师的观点较为中立,他认为道德是一个柔性的约束,法律是一个刚性的约束,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构建与维护方面都各有作用和局限。除此之外,蔡牧师还提到不能因为一些特殊事例而丧失对道德秩序和人间大爱的信仰,特蕾莎修女的“爱,直至成伤”被蔡牧师所引用以鼓励大家继续行善,继续爱。

死刑的存废:以德报怨or恶业果报
死刑废除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经过200年发展,已有139个国家实质上废除了死刑,占全球总数的70%。但废除死刑的运动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法律建设、道德伦理问题、宗教教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一热点话题,刘素珍律师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赞成废除死刑,因为这是一个符合人道主义关怀的国际趋势。虽然在国内而言,不少人认为死刑是对恶行最有惩罚力度、最具威慑力的刑罚,废除死刑可能会使犯罪率上升。但是事实上,这一观点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因为在某些保留死刑的国家里,它的重大恶性案件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废除死刑的国家。
对此,金心异老师表示取消死刑是一个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如果必须要废除死刑,法律必须给我们一个信心,必须杜绝随意减刑的现象出现。否则的话,死刑在目前来说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蔡牧师则秉持了基督教的仁爱精神,赞成废除死刑。他提到废除死刑是一种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该给那些犯下罪行的人一个忏悔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爱的力量才能被延续下来,才能发扬光大。
司法独立与公众舆论:狭路相逢or各行其是
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似乎尘埃落定了,但是关于它的讨论还远远没有冷却下来,对药家鑫死刑的判决到底是出于法律逻辑还是安抚舆论,很多人仍然对此抱有疑问。司法独立与公众舆论之间到底应该是短兵相接、狭路相逢还是应该各司其职、各行其是?
金心异老师提议让普通民众的力量,让大众舆论来适当干预司法,他觉得如果一个法官对于法律抱有非常严肃的崇拜,他就不会被错误的舆论左右。真正意义上的舆论是不可控制的,真理从来都是越辩越明的。
刘素珍律师在这一问题上主张,司法独立与大众舆论适度间隔,因为法律有其自身的特殊逻辑,不能听由其他意志而任意改变。而且大家要对我国的司法公正抱有一个积极的想法,虽然就当下而言,确实存在一些不公正的案例,但这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案件还是得到合理判决的。
蔡牧师在这一问题上比较倾向于刘素珍律师的观点,他认为司法独立必须做到不受任何意志的影响,因为它一旦屈从于一方的势力,就可能会被其利用,丧失法律作为维护国家秩序工具的绝对地位。舆论不应该越界去影响司法审判,这对于司法独立是非常不利的。
在活动的最后一部分,现场的同学们与嘉宾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他们谈古论今,引经据典,回溯了道德与法律的发展历史,评点了当下道德与法律所面临的交互困境,展望了道德与法律的运行前景,期间妙语不断,你来我往间尽显学子们深沉理性的思考和胸怀天下的情操。



最后,第三届交叉学科高端对话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当中落下了帷幕。此次活动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的平台,一个对话交流的机会,激发人文学院师生的创新意思维和反思意识,受到了师生的肯定和欢迎。(文/梁英、许雪峰,图/胡嫄、朱悦俊、姜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