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7点,人文学院在B202举办了一场题为“如何理解中国人的自我”的讲座,主讲人是北京大学的朱滢教授。
朱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7年出版著作《文化与自我》。
尚未到开讲时刻,场下已经座无虚席,足以见同学们对朱滢教授,及其讲座内容的浓厚兴趣。7点钟时,主持人做了简单的开场白,随后,朱滢教授从“为什么要谈自我”这个话题开始对“自我”侃侃道来。
朱滢教授概括地讲述了自我的几个要点,如情境记忆、连续的感觉等,接着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进行了对比,他认为,西方人的自我是孤立的个人,而中国人自我的边界是伸缩不定、模棱两可的,不局限于个人,正如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描述,“差序格局”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应对策略。
接着,朱滢教授对“中国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父母的儿子”这个观点,分别从哲学、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解释。从哲学角度看,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是先于部分个人而存在,个人只是作为家庭的一部分而存在,而不能独立存在;从经济学角度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里,父辈只有把子女牢牢的捆绑在自己身上才能确保一生平安。此外,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内外的几项关于自我的脑成像实验研究,从神经学视角揭示了中国人自我的神经基础。多学科视角对“中国人自我”的阐释,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并对这一领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最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向朱滢教授提问,朱滢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逐一进行解答,讲座现场一直充斥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文/任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