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与行为”:多学科学者举行交叉学科的高端对话

发布日期:2010-06-12 08:57:00 点击:[ ]
    6月10日晚,一场关于交叉学科的高端对话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B栋模拟法庭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是来自美国北卡大学的社会学家国光教授、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的朱跃生教授及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潘峥婴副教授,三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思想碰撞、灵感激荡的科学盛宴。
    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于长江副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忆军副教授及其他各相关学科教授出席本次论坛。来自北大、清华、哈工各个专业近两百名的学生热情参与,感受着交叉学科的魅力。

       多学科视角下的基因与行为
 
   关于在目前学科领域如何研究基因与行为,三位教授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出不同的理解。
   国光教授以通过基因研究老鼠的侵略性为例说明了基因与行为的确存在一定关系,他同时介绍了国际上基因与行为研究的前沿问题,如统计的方法,结论的应用等问题。他还介绍了将基因测量作为量刑的考虑因素的可行性。国光教授说,“基因影响你是否得癌症,而吸烟等外部条件是否影响你的基因的表达。在具体研究中,一个人的基因有几百万个变量,这个数据非常大,如何处理还在讨论中,但是无容置疑,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朱跃生教授非常赞同国光教授的说法,他指出当研究的样本增多,考虑的变量逐渐增加时,信息学科的介入将会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信息学科快速的计算能力以及很多成熟的数学模型会有效推动研究的进行。他介绍了如何通过信息的采集、存储,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挖掘以便服务于社会学和化学研究的过程。朱教授也提到了随之而来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全地保存这些数据。数据一旦流失,或被不正当地使用,将给社会安全带来隐患。
    回到基因研究本身,潘峥婴副教授谈到了相关的动物实验取样问题。如何通过动物实验更好地为研究人类基因服务则一直是化学生物学努力的方向。他认为,使用动物的实验能不能取得作用,主要取决于疾病本身,这些已经得到的实验性成果对研究基因与行为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聚焦交叉学科
 
    作为一次交叉学科的交锋,几位教授也发表了他们对交叉学科本身的看法,特别是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实践方面。
    朱跃生教授指出,当前信息学科发展迅猛,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他学科与其进行交叉碰撞,能够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他提到交叉学科实际上就是把两个不同的学科放在一起,交叉之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于研究者本身对本学科是否有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对这个领域是否非常了解,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研究者通过与第二个学科的对话,就能快速捕捉到新的火花。这其实包括两个过程:走出去,走到另外的学科去,开拓新的领域;引进来,把其它学科的精华引进到本学科并进行吸收转化。
    国光教授则以自身的研究课题为例说明交叉学科非常重要:研究基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必须与生物和信息等学科来进行合作,借用生物学方法,运用信息学科工具。国老师同时指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精力,要非常有耐性,一点点往前做。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它充满兴趣,“如果只是从利益出发来做,就没有意义了。”
    潘峥婴副教授表示,交叉学科研究以后将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大方向,将突破传统的学科范围,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从事交叉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设想。
 
         
                  互动中激发思维的碰撞
 
    长达一个小时的开放式现场互动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现场热烈的头脑风暴中,将基因测量作为量刑的考虑因素是否会产生新的种族歧视?信息科学除了工具作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应用?中医药与分子医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基因研究的法律边界是什么?海闻副校长、参会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踊跃提出问题请几位专家现场解疑答惑。这些平时看似泾渭分明的问题,今天汇聚在一场轻松的讨论会上,激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论坛对话结束后,海闻副校长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是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特点,交叉学科是未来的方向,是创新的突破点,是我们拓展学术空间的重要思维方式。本次多学科的对话活动意义重大,它给我院师生提供了共同审视同一个问题的机会,拓宽了学生们的研究视野,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他期望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就应当具备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力争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文/白景雪 史娅萌 杨雅莹 摄影/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