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日行——记人文社科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集体考察香港

发布日期:2007-05-15 13:14:00 点击:[ ]
    5月7日到9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在李奕志老师带领下集体前往香港进行实地考察。此次考察为期三天,分别考察了香港《南华早报》印务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中国新闻社驻香港分社等地。通过这次香港行,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而且也让同学们对香港境内媒体的生态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
    《南华早报》,报业的领航者!    
    首先,在李奕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一行来到了位于大埔墟的《南华早报》印务中心。南华(以下均以此简称)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考察小组,并在会议厅给我们作了关于南华的报告,具体介绍了《南华早报》报业集团的组成,包括报纸、杂志以及各类其他书籍、影像等衍生产品。接着,两位主要负责人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整个南华早报的印刷和发行流水线,让更多同学第一次亲身接触到印刷的全过程。此后,同学们还与《南华早报》的两位负责人提问交谈,对南华有了更深的了解。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研讨的圣地!
    第二站,我们又集体来到位于大学区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傍海而建,绿树掩映、风景宜人。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邱林川、冯应谦、陈韬文等老师亲切地接待了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们,并与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邱教授先介绍了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具体的专业设置,以及中大新传院所关注的一些学术焦点;之后,冯应谦教授也就中大的历史,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作了简单的介绍。
    随后,在邱林川教授的带领下,我们集体参观了中大的实验室、放映厅、机房等处,并在门口合影留念。
    中新社驻香港分社,本港媒体生态剖析。
    随后,我们考察一行又来到位于香港岛湾仔中新社驻香港分社。在繁华的市中心,中新社所在的国华大厦并不显眼。在大楼的玻璃窗上,挂着《大公报》、中新社驻香港分社的招牌。香港中国通讯社的社长章新新在会客大厅招待了我们考察一行。章社长首先介绍了中新社历史,指出中新社主要的受众群是针对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华侨等。香港分社建于1954年,与《大公报》、《新晚报》等媒体一起报道香港内外的新闻。在简单介绍完中新社后,章社长又具体地向同学们介绍了香港各类媒体的生存情况。截至2005年底,本港有日报49份,其中23家中文日报,13家英文日报。8份中英文双语日报;有三家收费电视台。与大陆很不同的是,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形成的媒体使用习惯,互联网等新媒体在本港发展并没有形成在大陆般兴盛气候。
    香港景点游历,感受本港特色文化
    结束了在南华、中大、中新社等几个地方考察后,同学们又成几个小组开始考察香港媒体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走上香港街头,开始考察香港整个报刊网络状况;又在中环、尖沙咀等地了解移动媒体、广告状况。由于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来到香港,大家都在维多利亚海港处欣赏了香港美丽的夜景。
    短短三日,我们结束了香港的考察之行。通过此次香港之行,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增进了对本港文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更是大大加深了我们对香港媒体生态环境的总体认识。(记者:徐一丹)
 
 
                                       在香港南华早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