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研究》

发布日期:2006-09-18 10:57:00 点击:[ ]
经济社会学研究(2006年秋季,深圳)
 
授课教师:刘世定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一、课程简介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对于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概念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但在理论方面并未着力的文献,没有选入。
        本课程的目标是: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取课下阅读、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三、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40%
        ·期末论文:60%
 
四、课程安排
 
第一部分  经济学与社会学:早期状况
 
1、分野前的状况
        参考文献:
斯密,亚当·,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卡尔,《资本论》。
迪尔凯姆,199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
韦伯,马克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
何蓉,2005,“德国历史学派与19世纪经济学方法论之争的启示”,《社会》2005-3。
2、分野时期的跨界人物
        参考文献:
        马歇尔,1890/19,《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帕累托,2001,《普通社会学纲要》第二章,北京:三联书店。
帕森斯,1989,《经济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
熊彼特,1954/1996,《经济分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二部分  当代诸研究策略
 
3、当代的若干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阿克罗夫,乔治.,2001/2002,“行为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载于吴敬琏(主编)《比较》(3):第83-108页。北京:中信出版社。
        贝克尔,加里.,1976/199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载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5-1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Colemen, James. 1992. “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on Economic Sociology”. pp166-80 in Neil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New York and Princeton: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d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Granovetter, Mark. 1985. “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1: pp481-510.
Swedberg, Richard. and Mark. Granovetter. 1992, “ Introduction”. pp1-26 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Westview Press.
Smelser, Neil J. and Richard. Swedberg. 1994.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y”. in Neil J.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eds).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斯维特博格,理查德.,2003,《经济学与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水雄,2005,“在理论模型的平台上思考”,《社会》2005-3。
 
第三部分  专题
 
4、社会关系与市场研究
        参考文献:
Becker Gary S. and Kevin M. Murphy. 2000. “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Market Behavior”. pp3-26 in Social Economics: Market Behavior in a Social Environ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t, Ronald. 1992. “Int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pp 1-49 in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ark. 1974/1995,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hite, Harrison C., 1981, “Where Do Market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87, Issue 3 (Nov., 1981), 517-547.
Uzzi, Brian., “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 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4, No.4 (Aug. ,1999), 481-505
 
5、产权研究.
        参考文献:
        科斯,1960/1990,“社会成本问题”,载于《企业、市场与法律》第75-12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巴泽尔,1989/1997,《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哈特,1995/1998,《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的“导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刘世定,1996/2003,“占有制度的三个维度及占有认定机制”,载于《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
 刘世定,1998,“科斯悖论和当事者对产权的认知”,《社会学研究》1998-2。   
        周雪光,2005,“‘关系产权’:对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2005-2。
        折晓叶、陈婴婴,2005,“产权怎样界定”,《社会学研究》2005-4。
        申静、王汉生,2005,“集体产权在中国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5-1。
 
6、合约研究
        参考文献:
Macaulay, S. 1963. “Non-contractual Relations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8, pp55-69.
Williamson, O. E. 1979/1996.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pp233-261. 中译文载于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第24-63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世定,1999,“嵌入性与关系合同”,《社会学研究》1999-4。  
        Xueguang Zhou, Wei Zhao, Qiang Li and He Cai.2003. “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75-102.
        李璐,2005,“协调博弈的摆动均衡:企业核心层关系的一个分析”,《社会》2005-1。
 
7、社会公平研究
参考文献:
布劳,彼得·,1964/1988,《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第176-186页,第195-20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
宾默尔,肯·,1994/2003,《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刘世定,2001/2003,“公共选择过程中的公平:逻辑与运作: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一个案例”,载于《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
 
8、歧视研究
        参考文献:
        Akerlof, George A. 1976. “The Economics of Caste and the Rat Race and Other Woeful Tales”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 pp 599-617.
Akerlof, George A. 1980. “The Theory of Social Custom, of Which Unemployment may be One Consequ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4 pp 749-775.
        贝克尔,加里.,1976/1993,“价格与偏见”,载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21-4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桑那托斯,Z.,2000,“歧视经济学:理论与英国的实证”,载于大卫. 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 桑那托斯(主编):《劳动经济学前言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
 
9、相对地位研究
        参考文献:
贝克尔,加里.,1978/2000,“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载于《口味的经济学分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Duesenberry, J. S. 1949. Income, 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u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凡勃伦,1899/1981,《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Morgenstern, Oskar.1948. “Demand Theory Reconsidered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2 (Feb. 1948) : 165-201.
Podolny, Joel M., A Status – Based Model of Market Competi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ume 98 Number 4 (January 1993): 829-72。
王建国,1999,“争名的经济学——位置消费理论”,载于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世定、刘能,2003,“户籍-身份制、贫民区与社会安全:一个理论准备”,载于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第264-283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偏好研究
         参考文献:
        埃尔德 G·H·,1970/2002,《大萧条的孩子们》,北京:译林出版社。
Akerlof, George A. 1983. “Loyalty Filt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pp 54-63.
        贝克尔,加里.,1996/2000,“偏好与价值观”,载于《口味的经济学分析》第3-30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Boudieu, Pierre. 1979. 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中文的有关内容,可参见李猛,1999,“布迪厄” ,载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1、社会冲突研究
参考文献:
Schelling, Thomas., 1958,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Prospectus for a Reorientation of Game Theory”,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 No.3 (Sep.,1958),203-264.
谢林,托马斯., 1960/2006. 《冲突的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科斯,1960/1990,“社会成本问题”,载于《企业、市场与法律》第75-12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2、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阿罗,肯尼思·约瑟夫·,1970/2000,“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载于《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第11-158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科尔曼,詹姆斯·,1991,《社会理论的基础》第十四章“社会选择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Heckathom, Douglas D., 1996, “The Dynamics and Dilemmas of Collective 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1, No.2 (Apr., 1996) 250-277.
 
 
13、政治过程
参考文献:
科尔曼,詹姆斯·,1991,《社会理论的基础》、十五章“从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布坎南,M. 詹姆斯.、戈登. 塔洛克,1962/2000,“广义立宪经济学理论”,载于《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第66-8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唐斯,安东尼., 1957/2005,《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4、制度与制度变迁
参考文献:
Polanyi, Karl., 2001,“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 Westview, 31-50.
科尔曼,詹姆斯·,1991,《社会理论的基础》,第十章“对有效规范的需求”,第十一章“有效规范的实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诺思,1981/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肖特,安德鲁.,2003,《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5、总结